"在任何年紀、任何人生階段,我們都有辦法發光發熱,
這個想法對人生非常重要,但我們卻逐漸失去這樣的信念"
書的前半篇幅,引用許多數據資料,
來表達與呈現美國的教育環境,
如何強化學生、青少年要早點成功的現象,
包含許多不同的測驗門檻,
也舉了許多的例子來佐證,讓從家長到孩子,都慢慢侷限在這種,
執迷於英雄出少年的同一條道路上;
社群媒體發達之下,
更推波助瀾了比較外在成就的力道,
在這條被大眾社會認為成功的公式道路,
這條路作者稱之為「輸送帶」,
無法適應輸送帶,
或是在輸送帶上表現不好的年輕人,
漸漸成了邊緣族群,
也不敢對自己的人生,擁有願景的想像,
但這是正常的嗎?
這不單是指出美國現象,
華人世界甚至全球追求功成名就的思維,都是這樣的狀態,
因此,
不少案主或學生也陳述過類似的煩惱與擔憂,
總認為自己已不是年輕人的年紀,
還能去追求什麼?
認為過去沒有穩定的工作或是亮眼的表現,
未來也相同無法翻身,
覺得過去失敗的經驗,就註定自己這輩子就只能這樣失敗下去,
相信大家曾經為這些問題所困‧
作者在書中先提出,
每個人生長發育情況是不同的,
無法放在同一個標準上衡量,
點出了大腦的前額葉皮質,
成熟的速度就是每個人不盡相同,
來看看維基百科的解釋摘要:
前額葉皮質位於大腦額葉的前部、運動皮層和運動前區皮層的前方,
一般認為,
前額葉皮質與人生存的欲望以及性格有關。
具體來說,前額葉皮質涉及與計劃相關的高層次認知活動、人格表現、
作出決定的過程,以及調節社會活動、語言功能的某些方面等行為,
能根據內在目標,組織思考與行為.
作者提到25歲前多數人,還不能算是成年人,尚處於後青春期,
因大腦某些認知上的發展還並不完全,
前額葉皮質,負責處理如計畫、組織、
解決問題、回顧記憶、抑制反應,
以及分配注意力等複雜的工作,
發展時間通常落在25歲左右或更晚,
但腦中最慢、最大與發展最晚的前額葉皮質,
反而負責更高階與細微的腦部功能,
更偏向成人面向的的成熟度,
像是情緒與衝突的控管,
不被情緒主導一切,
做出更符合當下的決定等等,除了,
從腦部生理發展來解釋,
人是可以大器晚成的之外,
人們更常忽略,
每個人天生的個性與特質是不相同的,
但卻被要求在相似的年紀,有相同的成就.
"我們務必揚棄對及早成功的過度崇尚,
別認為人生有一條快速的成功之道。
這對多數人來說並不公平,也無比殘酷,
既忽略了各自與生俱來的天賦,
切斷慢慢探索天份與熱情的機會,
還貶低了個性、經驗、智慧、韌性、可靠、
同理心和其它帶來成功與滿足的可貴價值,
阻擋了大多數人大器晚成的機會"
另外,
書中提到家長為了孩子不要輸別人太多,
安排琳瑯滿目的課程或補習,
自己很有感的是,過去在參考書業服務多年,
看過無數家長也是用這樣的方式,
來填滿孩子的時間,連寒暑假也不例外,
比起帶著孩子到圖書館,
或是大自然去多接觸課外的東西,
多些親子的陪伴,好像這些都比不上,
趕快買到自修講義,
給孩子趕學業進度來的重要,
但好的學業成績延續到出社會、上班,
就代表是一帆風順,毫無疑惑的人生嗎?
更多人在其中對自己的生活,
反而越來越迷惘,
即使有令人稱羨的生活,
卻感受不到滿足與快樂,
因為過去都沒有人給我們探索自己的機會.
"這是在揠苗助長,關上他們的探索之路,
養出脆弱的孩子。我們本該鼓勵孩子懷抱遠大夢想,
敢於冒險,從人生無可避免的失敗裡記取教訓,
但我們不這麼做,反而教他們戰戰兢兢,不敢犯下半點錯誤"
中後段也開始提到,
每個人有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,
而晶體智力是能持續成長的,它與運用技能、知識和經驗累積有關,
也提到一個研究是關於,四十到六十歲這段特殊的年紀,此時創意和經驗更可以結合,
因此,經由長時間的蟄伏,在不同生活與工作經驗淬煉之下的優勢,
像是好奇心、同情心、韌性、洞見、沉著、智慧等等,
會成為個人獨特的寶物,而能幫助我們去突破更多的挑戰.
後面有一些篇幅,
是關於給大器晚成者的建議,
像是建立如何面對包含家庭,
到各種團體的集體意識或社會規範,甚至是媒體營造的表象,
或是面對沉沒成本時,放棄的勇氣與果決,
或是如何把,總是不斷自我懷疑的力氣,
轉化成為正面有助益的提升力量,
以及激勵型的自我對話,這種相似肯定語的潛移默化作用等等,
這個段落是我最喜歡的部分,作者提供的建議是有其建設性與可行性的.
不論我們是否為大器晚成者,
都不該放棄探索自己,
或是放棄追求某個目標與生活,這與年齡無關,而是一輩子都要進行的,
因此,我們也不該對於成功的定義,太過標準化、設限與狹隘,
每個階段的我們,都有不同的質地與淬鍊,
相信這些都是可以支持我們,
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
綻放出不同的光芒,
既然每個人都擁有個人獨特的光芒,
那麼最耀眼的時刻,是不需要與任何人比較的,這也是自己最大的心得.
留言列表